不止是搬运工
我们更专注精品分享!

2024 暑期档大败局:票房仅116亿,创近十年新低! 观影人次锐减44%

要我说,这种惨淡局面也不算意外。除去缺乏重磅大片的客观原因和观众钱包紧张等因素,根本问题在于:影片质量实在堪忧。

虽然今年的影片单子比往年更为丰富,有奇幻、喜剧、爱情、悬疑,甚至难得一见的人物传记片——除了“伟人传记”,我们几乎不会给其他人立传——但无论怎么看,现在的国产电影似乎正变着法子远离观众。

不过,也不必过于悲观,危机中自有转机。既然现状无法改变,不如就这样坚持下去,一条道走到黑。

我是一名阿森纳球迷(俗称枪迷),我们枪迷有个内部梗叫“最已阵”。在阿森纳无力更新阵容的那些年,我们总是挂在嘴边,聊以自慰,意思是“最强之人已在阵中”。

我觉得国产片的现状,也可以用“最已阵”来形容。

别期盼能有什么新花样,也别幻想手表和自行车了,最强国片已经在院线了。咱们不是总爱喊元年吗?我宣布,今年就是“最已院元年”。

别不信,过两年回头看,没准今年就是片子最丰富、票房最高的一年了。

一、票房三板斧

从暑期档的排名来看,要想拿下票房,还是得靠那三板斧:搞笑、催泪、大尺度。

搞笑自然得看麻花。在这个凉透了的档期,《抓娃娃》依然能拿下32.62亿的高票房,不得不说,麻花还是最懂观众的。秘诀很简单,就是不能脱离低级趣味,更不能冒犯或设立悲剧内核,老老实实伺候好观众,给人带来舒适感,就能稳稳地赚到钱。

另外,有人说《抓娃娃》之所以成功,是因为沈腾和马丽的组合,其实不然,准确地说,是“喜剧+沈马”的王炸组合。人和内容密不可分。看看沈腾主演的另一部暑期片《逆鳞》的惨淡表现(1.40亿票房)——当然,这部片子如果没有沈腾,票房可能更糟糕。

这至少给了我们一点积极的启示:明星的作用有限,花钱砸流量明星,不如投资优质内容。

催泪片从不会缺席,这次有一部《云边有个小卖部》(4.98亿,排名第四)。这部电影除了催泪外,一无是处。其实,催泪本身也算不上优点。

催泪片必须建立在一种虚假的逻辑上,要达到真实情感无法抵达的地方,才能营造煽情效果。催泪片必须假,太真了、太贴近现实,人们就不容易哭得痛快。此片正是如此,制造了一个虚假的环境来催泪。

至于大尺度,算是近年来的新现象。从去年暑期档的《孤注一掷》《消失的她》,到今年的《默杀》《异形:夺命舰》,甚至上半年的《周处除三害》,都靠直观的血腥暴力或奇情戏码来吸引观众。连久等大尺度的观众都惊呼,“这是我在电影院能看到的吗?”

我们可以硬气一点,不仅能看,还要看更多。

这其中也能发现某种继承关系。大尺度曾经是新主流大片的特权。像《万里归途》《悬崖之上》以及那些战争片,断臂残肢、血流成河、枪枪毙命,几乎随处可见。让人不免怀疑,大家买票到底是因为粉红,还是因为血红。

如今,新主流大片卖不动了,大尺度却被变相继承,国产片和引进片都略有放宽。这是好事,但所谓大尺度也都是国内标准,距离国际标准还有很大差距——更不用说,还有红线捍卫着另一种尺度。

而且,除了尺度饥渴,如今观众对“R级”内容的偏好,也与短视频、短剧塑造的“短时强刺激”视觉经验有关。这种效应本来和电影关系不大,它无非是另一种经验对电影的冲击和覆盖。

可以预见,未来这三板斧还会轮番登场,各种花样层出不穷,确保中国电影市场的基本盘稳固。

二、现实靠脑补

前面提到“尺度饥渴”,其实中国电影的另一种饥渴更甚,那就是“现实饥渴”,而且已经饥渴到了要靠脑补,乃至稍微给点火星儿就能灿烂的地步。

我自己也是这样。

不然怎么喜欢看邱礼涛呢,就是因为他总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将他那套反体制表达,巧妙地融入各类电影中,使人遐想。这个暑期档,他的两部新作《谈判专家》《海关战线》同样如此。前者讲述唯有体制内外的正义人士携手才能抵抗社会倒退;后者讲述一套层层盘剥的系统本身就在孕育内鬼,无需外部威胁就可能倾覆。而且邱礼涛手法高效,一年至少能让你兴奋一次。

实际上到今年,我们基本可以宣告,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已经绝迹。

曾经的《孔雀》《我不是药神》大致可以代表现实题材的两种操作路线,前者是白描、不露声色但动人心魄的,后者是强戏剧性的,但同样尖锐。可今年的暑期档新片《刺猬》和《逆行人生》却大相径庭。

从这些落差中,我们大致可以窥见时代风气的变化。

中国电影人似乎已经达成了一种默契,尽可能避开现实,即使偶尔触及,也要轻描淡写,巧妙地掠过。

观众与创作者形成了某种默契,只要他们眨眨眼,就能猜出背后的“你懂的”。不然怎么中国的网络影评人格外多呢,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
开篇提到今年是“最已院元年”,实际上,今年也是“脑补现实主义元年”。我看到了太多明明电影东躲西藏、词不达意,却仍被大家言之凿凿的例子。

比如《抓娃娃》,讲的是父母对孩子施行的残酷教育,完全把孩子当成傀儡,如橡皮泥般捏造。这多么恐怖。更恐怖的是,影片对此毫无讽刺或歉意,反而当作笑料。连导演在采访中都承认,自己想一碗水端平,不放态度进去,但大量观众还是从中看出了批判。只能说,缺水严重了,看油都渴。

《刺猬》剥离了原著的文革背景,开篇就明确这是1979年之后的故事。但影片中不断用象棋的红“兵”、红色校服、红色哨子等元素来提醒你,这个文本离那个时代更近。

《逆行人生》对平台之恶或更深的社会问题,无所指摘,但不少观众还是通过结尾的彩蛋,通过平台大领导吃馒头的细节,解读出更深的讽刺含义。

而《解密》的密码都藏在梦里。那不仅是主人公破译的灵感来源,更是时代寓言。猩红色的沙滩上,躺着一头巨大的濒死海象,主角穿过沙滩,走过海象,去和一个老外对弈。光是这些梦,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。

所以,我们的现实在哪里呢?

在梦里,在彩蛋里,在原著中,在观众的脑海里…… 唯独,不在电影里。

三、趣味小众化

今年暑期档也有几部小片,颇让人感到惊喜。从六月初的《走走停停》,到最近的《从21世纪安全撤离》《负负得正》,刮起了一阵小风。

这三部电影投资都不大,野心也不大,却是少有的作者电影。

而且其作者性不体现在美学上,也不体现在社会切口上,而是体现在娱乐上:无论讲的是段子,还是从人生的角度入手,都是我们熟悉的娱乐点。

这是当下娱乐内容的一种新趋势,不再单纯满足老生常谈的“热血”,而是迎合观众新的生活习惯,甚至新的消费习惯:小众、趣味、干净、离奇。

我很想提一提《从21世纪安全撤离》。这部片子可以看成是《当幸福来敲门》的中国版。影片讲述了四个人在追逐梦想过程中发生的不同故事,虽为四个小故事,但主线联系紧密。以往的片子可能会将这些小故事独立开来,而这部片子强调的是它们的连贯性。剧情轻松幽默,逻辑却很缜密,设定与人物都带有很强的戏剧性,但却足够真实。它让我看到中国的小众电影,正在变得更为有趣和可控。

此外,《负负得正》则是在趣味上出奇制胜。影片将普通的青春题材变得极具戏剧性,增强了观影的趣味性。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情感共鸣,更能体验到趣味的同时,带来心灵的慰藉。影片虽然未能成为票房之光,但对小众电影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。

这些作品虽然在票房上无惊无喜,却让人看到了一些新的可能。中国电影的未来,可能就藏在这些小小的创新和试探中。

四、总结

从今年暑期档的整体表现来看,尽管票房不佳,但其中蕴含的变化和探索,仍值得关注。三板斧的老套路仍然适用,现实主义电影的避实就虚,趣味小众化的趋势,都在说明中国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变革。

或许,未来的中国电影将不再局限于票房的数字,而是逐渐追求更深层次的观众体验与文化价值。虽然现在看起来“最已阵”并未完全转化为票房的胜利,但它确实是电影市场的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。

希望这些新趋势能带来更多有趣、真实、富有创意的影片,让我们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中看到更多的光芒。

赞(0)
本站文章未说明转载来源即为原创,转载请注明,www.liuliushe.net六六社 » 2024 暑期档大败局:票房仅116亿,创近十年新低!

六六社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精选

全网热点精选
'); })();